5月30日,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二梯队龙头创业慧康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一项决定——同意飞利浦受让该公司约10%股份,总价款约12.25亿元。
至此,飞利浦成为创业慧康第二大股东,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董事会话语权。
信息化是中国医疗行业的大势所趋。
政策强推之下,据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供给端)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年复合增长率21.1%,到2025年规模有望近500亿。
与此同时,医疗信息化同样具有高壁垒属性。
该赛道高速发展近20年,跨国巨头手握全球顶级数字科技,按理说统筹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推动全国医疗信息统一完全不存在技术问题,但现实却是——他们正如谷歌与百度在中国的故事一样,眼睁睁看着对方发展壮大,而后节节后退,最后不得不偏居一隅。
然而,事情并没有出现如谷歌一样的终局,数年之后,他们终于等待到了恰当的时机,选择以另一种方式再入战局。
近来,开放的号角越吹越响亮,一系列风向表明,提振经济正在重回国民发展一号位,在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之下,不难理解,为何有一些原本坚固的墙体会开始出现缝隙。
改革开放40多年经验表明,打开的大门很难再度关闭,开放的步伐也有明显的加速规律。当跨国企业“本土化”的选项开始增多,在医疗市场上,还会出现什么令人惊奇的案例?
1 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进入关键加速期
政策是医疗信息化赛道崛起的底层驱动力。
近日,全国政协“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以及许久未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同框出席。
刘鹤在会上表示:要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政府直接投入,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作为医改风向标人物,毕井泉则进一步具体聚焦到——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建立统一电子病历制度意义重大。
的确,统一电子病历、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逻辑正是确保DRG/DIP支付落地,实现分级诊疗、解决医疗资源不均不足等一切问题的基石。
众所周知,DRG/DIP是不可逆的医改进程,且在明显加速。
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标志历时三年的医保控费试点工作结束,进入全国落地阶段。
2022年5月12日,覆盖13.6亿参保人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目前已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上线,有效覆盖约4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约40万家定点零售药店。
平台主要包括六个重要子系统。其中,
公共服务子系统包含医保电子凭证、移动支付中心和电子处方流转中心等功能模块,可提供参保人员线上身份核验、医保线上支付等,对处方流转模式放量形成有力支持。
而智慧监管监测子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子系统等,将DRG/DIP支付系统全面打通,药品耗材招采价格联动,药价趋于透明;为DRG/DIP正式落地打好了地基。
接下来,医疗机构信息化升级改造,进入到了关键时期。
2 医疗信息化供给端:一场政府主导的“本土游戏”
PACS:医疗影像信息化;LIS:检验科信息化;EMR:电子病历系统;HIS:医院信息系统
从中国医疗信息系统供给端企业规模来看,
营收大于20亿的有卫宁健康,属于第一梯队;
营收10-20亿之间的有创业惠康、东华医为(东华软件子公司)、东软集团、万达信息,属于第二梯队;
营收接近10亿元左右的有和仁科技、思创医惠、北大医信、久远银海等,属于第三梯队。
从业务类型来看一般分为三类,
综合性开发商,这些企业的产品模块和解决方案比较全面,卫宁健康、创业惠康、东华医为、东软集团、和仁科技、思创医惠等头部企业都属于这一类;
专业性开发商,如专注于EMR的嘉和美康,专注于PACS的岱嘉医学等;
泛互联网医疗,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
医疗信息化意义重大;是实现诊疗互通从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基础,也有利于对各类疾病的精确统计使药品研发与临床需求更加贴近。
目前中国医疗信息化产业中游集中度并不高;即使在其中最繁荣的电子病历系统(EMR)和医院信息系统(HIS)领域,2020年规模前五的公司:
占EMR市场份额约58.5%(嘉和美康、卫宁健康、海泰医疗位列前三),
占HIS市场份额仅为34.1%(卫宁健康、东软集团、创业慧康位列前三)。
随着疫情后国家对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加速推进,技术一般、产品可靠性不高的中小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头部企业通过整合以及资本合作,参与更多“十四五”新基建以及DRG/DIP落地,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
“十四五”要求:以统一电子病历为基础实现诊疗互联互通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刚要》,国家对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主要有: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
2021年主要“新基建”中标包括:卫宁健康四项(金额总计约5000万元),东软集团/东华医为两项(金额约5500万元),嘉和美康、创业慧康、万达信息各一项;其中最大单个项目金额达1.7亿。
电子病历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基础,承载着电子处方制度落地,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实现上游设备互联互通的作用。
目前中国电子病历市场前五大企业包括:嘉和美康(占比19%)、卫宁健康(占比12%)、海泰医疗(占比11%)、东软集团(占比9%)、创业慧康(占比7%)。
嘉和美康在中国电子病历市场连续七年排名第一,毛利率超过65%。
创业慧康和卫宁健康虽然都是医院信息系统(HIS)起家,但是在电子病历领域已分别积累数亿份居民健康档案。
随着数字经济的加速,作为医疗信息化产业链上游的设备企业,检验设备、医疗影像设备打通数字化端口是必然趋势。
2022年2月14日,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联合制定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
未来,在建立统一电子病历基础上,配合政策或将真正实现诊疗互联互通。
2022,DRG/DIP落地,预计将开启大范围招标
预计2022年,卫健委主导的下游医疗机构项目规划及招投标将集中开启。头部梯队基本都在这一领域已有所布局。
在医保信息领域领先布局的包括:久远银海、万达信息
久远银海是医保信息化领域的龙头;2021年参与17个省份新一代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涉及“跨省异地就医管理子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等,实现了医保业务系统多领域的覆盖。
万达信息发力医保也已很久;其智慧医卫业务涵盖“医疗、医药、医保”,1999年就承建上海医保费用结算审核系统建设工程;2021年参与医保项目的省份超过12个。
已建立相关系统/模块的包括:创业慧康、卫宁健康
创业慧康四大业务模块里的医疗保障应用产品模块,2021已参与建设多个省级、市级医保平台及院端项目,营收5734万元,同比增长132%,
医疗保障应用产品模块:DRG/DIP统一分组和服务平台
该模块旗下DRG/DIP统一分组和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医保局端、医疗机构(医院)端、卫健委(局)端三方对于DRG/DIP支付改革需求。
卫宁健康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整体框架里的“智慧管理”板块有关于DRGs、智慧医保等相关模块涉及。
院外市场机会:药品研发紧密贴近临床需求
随着统一电子病历建立,电子处方流转进一步覆盖院外市场,未来院外市场将为公立医院承载一部分患者流量,为其减轻负担。
近期,中国口腔民营连锁的龙头通策医疗和医疗信息化企业和仁科技的“联姻”引发业内一片哗然。
5月16日,通策医疗掏空现金,花费7.69亿元(估值超过50倍)成为医疗信息化企业和仁科技第一大股东;并将把所有信息部门剥离给和仁。
然而在种植牙集采压力下,低端市场竞争让其盈利收缩;一方面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拓展更多客户流量。选择入局医疗信息化中游领域似乎也并不奇怪。
和仁科技虽然仅处于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三梯队,但是以电子病历(EMR)起家。中国TOP20医院都是其客户,包括301医院、西京医院、同济医院、华西医院、湘雅医院、湘雅二院、浙医二院等。
此外,医疗信息化对各类疾病的精确统计,使药品研发与临床需求更加贴近,而这也需要医疗信息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紧密联合。
以梅奥模式为代表,医疗机构在电子病历医疗信息化下实现完全闭环的统一管理系统,节省成本、累积临床数据,促进更贴近临床需求的研发,尤其在创新药及医疗AI方面。
2017年,梅奥诊所花费15亿美元将20万名患者的电子医疗记录转移到了电子病历系统;这一改革不仅使梅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还使其拥有详实的临床数据积累。
3 跨国企业新入局,“参股”中国医疗信息化
5月12日,医疗信息化龙头企业创业慧康拟合计向飞利浦转让1.55亿股份,此后飞利浦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5月30日创业慧康股东大会通过这一决议)。
飞利浦作为全球三大医疗影像企业之一,致力从医疗设备“数字化转型”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科技公司。
目标决定了手段和路径,想要实现健康关护全程,少不了信息化从中充当“衔接者”的角色。因此,我们看到,有别于GE医疗、西门子医疗以智能化设备为重点的“块块”布局,飞利浦更加侧重于医疗信息化系统串联于其中的布局:
2017年,收购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医疗公司VitalHealth。
2019年,先后收购数字医疗企业Medumo、Carestream Health的医疗健康信息系统(HCIS)业务以及锐珂医疗信息化业务。
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除了设备本土化,医疗信息本土化同样是飞利浦实现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此次合作:
飞利浦将借助创业慧康的实施团队进行推广和本地化落地,更好满足中国的规范和监管,加快中国市场“端到端”健康医疗信息化布局;
创业慧康将借助飞利浦的资源和渠道在全球进行拓展。
作为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二梯队龙头,创业慧康目前已累计实施近2万个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公共卫生项目覆盖全国370多个区县,为30万基层医生提供工作平台。2021年,新增千万级订单32个,千万级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40%。未来也或将是DRG/DIP项目的有力入局者。
值得注意的是,跨国企业溢价参股中国医疗信息化企业还是开创先河,也可以视作跨国企业本土化进程风向标。
当然,在中国布局医疗信息化的跨国企业不止有飞利浦。
爱克发等以医疗影像信息化为主;
罗氏诊断、雅培诊断、珀金埃尔默等以检验信息化为主,配合其影像、IVD设备在医疗机构以及区域医联体、区域医学中心、第三方医学中心等进行了信息化布局。
从全球经验来看,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具有一定特殊性。
以美国市场为对比,美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相对集中,市占前三大企业分别为Epic、Cerner和Meditech,前四名总计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5%,且都是美国本土企业,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导。
而中国医疗信息化拥有“慢”行业性质,且下游普遍为公立医院、政府机关单位,“国有”属性凸显,因此一些医疗信息化企业将引入国有资本作为最优解之一。
比如思创医惠第一大股东将变更为云海链控股(穿透后第一大股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麦迪科技实控人变为绵阳市安州区政府等。
跨国企业如何做好以本土玩家为主的医疗信息市场,飞利浦这次只是尝试之一,未来还需要探索更多途径。
医改目标是努力保障国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未来,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将进一步升级。随着信息化建设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