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医疗信息化第二梯队龙头创业慧康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一项决定——同意飞利浦受让该公司约10%股份,总价款约12.25亿元。至此,飞利浦成为创业慧康第二大股东,同时拥有一定程度的董事会话语权。信息化是中国医疗行业的大势所趋。政策强推之下,据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医疗信息化(供给端)市场规模约为145亿,年复合增长率21.1%,到2025年规模有望近500亿。与此同时,医疗信息化同样具有高壁垒属性。近来,开放的号角越吹越响亮,一系列风向表明,提振经济正在重回国民发展一号位,在前所未有的增长压力之下,不难理解,为何有一些原本坚固的墙体会开始出现缝隙。改革开放40多年经验表明,打开的大门很难再度关闭,开放的步伐也有明显的加速规律。当跨国企业“本土化”的选项开始增多,在医疗市场上,还会出现什么令人惊奇的案例?
政策是医疗信息化赛道崛起的底层驱动力
近日,全国政协“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专题协商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以及许久未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局长,现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同框出席。刘鹤在会上表示:要支持平台经济、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加政府直接投入,支持数字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作为医改风向标人物,毕井泉则进一步具体聚焦到——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电子病历;建立统一电子病历制度意义重大。的确,统一电子病历、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逻辑正是确保DRG/DIP支付落地,实现分级诊疗、解决医疗资源不均不足等一切问题的基石。众所周知,DRG/DIP是不可逆的医改进程,且在明显加速。 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标志历时三年的医保控费试点工作结束,进入全国落地阶段。2022年5月12日,覆盖13.6亿参保人的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全面建成。目前已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域上线,有效覆盖约4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约40万家定点零售药店。 格局或将走向集中 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其中,硬件系统供应商相对集中,而软件系统供应商则比较分散。所提供的产品在价格(有的产品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系统可靠性等方面差别明显。按竞争力划分,国内医疗信息系统供应商可分为“三大阵营”,竞争力依次递减。 第一梯队:大型跨国公司,代表企业有微软、思科、IBM等。上榜理由:拥有先进的技术研发能力、成熟的市场营销体系以及雄厚的财力; 第二梯队:卫宁、东软、创业慧康、华为、方正等国内上市公司或大型公司。上榜理由: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本土优势,价格优势,和第一层级公司有一定竞争关系; 第三梯队:创业公司。上榜理由:因为在技术和公司实力上不占优势,所以主要竞争优势是价格低廉。 随着疫情后国家对医疗信息化产业的加速推进,技术一般、产品可靠性不高的中小企业将被逐渐淘汰;头部企业通过整合以及资本合作,参与更多“十四五”新基建以及DRG/DIP落地,市场集中度将迅速提升。 跨国企业新入局,“参股”中国医疗信息化 中国是飞利浦全球第二大市场,除了设备本土化,医疗信息本土化同样是飞利浦实现战略目标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飞利浦借助创业慧康的实施团队进行推广和本地化落地,更好满足中国的规范和监管,加快中国市场“端到端”健康医疗信息化布局; 当然,在中国布局医疗信息化的跨国企业不止有飞利浦。爱克发等以医疗影像信息化为主;罗氏诊断、雅培诊断、珀金埃尔默等以检验信息化为主,配合其影像、IVD设备在医疗机构以及区域医联体、区域医学中心、第三方医学中心等进行了信息化布局。 从全球经验来看,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具有一定特殊性。以美国市场为对比,美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相对集中,市占前三大企业分别为Epic、Cerner和Meditech,前四名总计占据市场份额超过85%,且都是美国本土企业,主要以商业模式为主导。而中国医疗信息化拥有“慢”行业性质,且下游普遍为公立医院、政府机关单位,“国有”属性凸显,因此一些医疗信息化企业将引入国有资本作为最优解之一。另外,政府持续的医药卫生改革、医疗数字化转型升级及其所带动的医疗信息系统架构升级和新兴信息化技术应用是医疗信息化行业发展的三大推动力,而医疗信息系统架构的升级为IT厂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机会。 医院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医疗应用软件方面面临升级压力,同时在云计算、大数据、超融合IT基础设施产品以及人工智能、5G技术、机器人等领域也产生了很多机会。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将进一步升级,随着信息化建设推进,“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指日可待。